和谐共生丨地球上的这些“宝”,总书记叮嘱要呵护好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配送菜,吃得就放心?三大疑问怎解

发布时间:2011-06-07  来源:新华网-北京晚报  字体大小[ ]

  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因为出了个“毒黄瓜”,德国人不敢生吃蔬菜了,据说餐馆里几乎没人点沙拉。与此同时,台湾食品业的一藏就是三十年的塑化剂也让人心惊胆战。

  放心的食品哪里去找?从田间地头把蔬菜米面直接配送到家,由西方兴起的“农宅对接”是个放心的好办法吗?本报记者近日在北京的几个试验小区和试验田采集了一些市民的疑问和建议。

  现状

  卖菜的对买菜的“很挑剔”

  三环富力城北面的双花园菜市场内,延庆“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这里有一个两平方米左右的摊位。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是和周围摊位成堆的蔬菜相比,这个摊位上平铺着一份份包有保鲜膜的盒装蔬菜,看上去颇为另类。

  这些摆在外面的蔬菜都用于零售,分有机和无公害两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这个销售点就设立了,目前客流稀少,一般都是熟客、“家里有孩子的”来买,因为“比周围的普通菜贵了一半多”。

  这个摊位也是“绿菜园”配送菜的取菜点。当天只有一个订户订菜,已经配送过来的菜还没有被取走。

  难道是市民对有机菜、“放心菜”兴趣不大?通州“菜农人家”的情况,显示的是一个相反的结论。按经营者高红伟的说法,“一天就接了几十个电话”,客户已经从120多户激增到了150多户,“还有100户在排队”。而由于暂时无法增加供应和调整配送安排,高红伟对排队的客户也无法提供什么承诺。

  其实,散落在北京郊区、能够配送到家的“放心菜”农场还有不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极少做宣传,依靠口口相传增加客户。只有少数人享用,这才是“农宅对接”的一个常态。

  顺义的芳嘉园农场就是如此。经营者段琪煌不上网,也不做宣传,目前在芳嘉园订菜的30多个客户,都是通过口碑一点点增长起来的。段琪煌对客户也很“挑剔”:因为他常常需要自己开车去送自产的果蔬,基于成本考虑,他为配送附加了一些条件:一次必须购买100元以上,目的地要在他的配送路线能顾及的范围之内。

  疑问

  “能随订随送吗?”

  配送菜不可能要多少有多少,受到土地、配送等多项原因的限制,每个农场满足需求的能力都不一样。

  段琪煌(顺义芳嘉园农场经营者):

  我把种菜的棚和地全算上,顶多供50户,每户还得是三四口之家。所以目前能供好十几户会员就不错了,就这样有的会员还反映一周送一次菜供不上。供应其他散户的情况就是,我有多余的菜就给送,卖没了就没了。未来我准备发展到20个会员。

  高红伟(“菜农人家”经营者):

  我现在只增加了30户,没那么多菜啊!人员、配送线路、种菜计划,方方面面都得调整,然后我才能逐渐地加客户进来。

  “会不会漫天要价啊?”

  “绿菜园”的一份订菜,包括一根大萝卜和一大盒油菜,小三斤,需要15元。菜贵了,我们需要掂量掂量;菜便宜了,买着又不放心。“放心菜”的价格能让人放心吗?

  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读博士,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人):

  一般来说,北京这些小型的有机农场,价格应该都在每斤6到8元的范围内。能定这个价格是因为很多成本都降低了。减少的成本其实是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成本。另外,由农场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再有,这类农场一般不会做商业化的宣传,也能降低一些成本。

  段琪煌:

  一般我就是根据工钱、种子钱、土地钱还有生长期,也就是根据自己的总体经营计算大概的菜价,不参考任何价格,价格定好了也不会再浮动。所以有的菜价格可能会高一点儿,有的菜可能比超市的价格还要低。

  “我怎么知道打没打农药?”

  石嫣说,总体来说质量的辨别是比较难的,尤其不能简单地说有机的就是有虫咬、卖相不好看之类,这些都是平均的情况。那么,怎么能保证吃上“放心菜”?目前多数的小型农场的办法就是,开放参观,欢迎监督。

  段琪煌:

  我觉得应该实地去看地、去看人。我是开放参观,好坏任由人评说。现在什么人都有,有人说我的菜坏,全从外面倒的,我从来不反驳。现在源源不断还有客户来我这儿,最能说明问题。我对有机认证从来想都不想,这和现实是两码事,三鹿奶粉认证过没有,还不是倒闭了?

  石嫣:

  我建议市民至少是部分参与农场的工作,这样对质量更有保证。我建议大家去农场不光是去监督,还要多参与,看看农业有多难,再去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会有食品不安全的问题。

  出路

  找个可信的农民“结对子”

  包括小毛驴市民农园、芳嘉园在内的不少农场,都同时提供认养土地种菜和配送蔬菜两种模式。现在农园经营者和客户有一个共识,在这样的模式中大家都是参与者,互相之间可以形成信任。也有人乐观地表示,这种模式可以“从我做起”,重建食品供给中的信任。那么除了订菜,是否还有“从我做起”的其他方式?

  石嫣:

  我觉得特别是在北京,农宅对接大规模地铺开是有可能的。我不鼓励大家都像小毛驴或者其他农场那样都去自己包地,建农场的成本是很高的。其实可以更多地利用现有农民的基础。比如中关村有一些家庭组织起来,和大兴的一户有7亩地的农民结对子。农民按要求种出来菜之后,这些家庭再去负责配送。今年大概已经有70户家庭了,去年和今年他们预付给这家农户的费用,已经让农户盖了大棚、买了配送车。

  我觉得这种模式更值得推广,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小团体,组织个二三十户或者四五十户,就可以自己找一户相对来说值得信任的农民种菜。但是这种模式不会成为未来食品供应的主流,只会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情况下的某种补充或替代。真正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要靠农民或种植大户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

  [较真]

  “农宅对接”不是主流

  受访人:董峻

  (《大地之犁》作者,专攻三农问题的新华社资深记者)

  “农宅对接”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季节性方面,都还难以做到稳定供应。目前我国的蔬菜产业已经形成“南菜北运”、“东菜西运”的流通格局,这种“大生产、大流通”的方式,才是鲜活农产品供应主力军。

  上餐桌的东西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农田里或养殖场里生产的、直接进老百姓厨房的;另一类是把前面这些初级农产品先进行加工后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谈农产品安全的出路,应当从这两方面看。

  对生产者来说,一是要教育为先,增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尤其要让农民朋友认识到,确保质量对自己的经营至关重要。二是要加强各种投入品的管理,比如“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氢胺”这些工业原料,并且要严刑重法。三是对食品质量控制不严、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食品生产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关闭,地方政府不能贪图“利税大户”、“就业明星企业”之类的经济诱惑。四是媒体在引导正确饮食消费观念方面应多做工作,在不炒作虚假消息方面要严于律己。

  一斤菜的碳足迹

  反而更高

  受访人:王申福

  (北京柴草家农庄经营者,拥有丰富的农业经营经验)

  有机菜从外观上来说很难识别,和常规菜并没有很大的区分,弄得也鱼龙混杂。真正做有机的,现在也未必能卖出有机的价格。正因为现在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所以存在农宅对接的模式。

  但是,供求直接见面,这种东西不可能成为主流,就像在阳台养花和园林绿化不可能成为一码事一样。其实配送到每户,每一斤菜的碳足迹应该是高的,要比传统的物流成本更高,反而不环保,从社会资源角度来说是一种浪费。

  而且农宅对接也解决不了整个市场上的不信任问题。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崯嶧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